蚌埠实验中学校长王强:“课堂有效”是信息化课改的最重要目标
300多年前,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《大教学论》中,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,通过集体授课的形式,改革先前低效的教学,实现教育上的巨大创新;今天,随着科技的发展,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教学,老师可以创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学环境,从而实现对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因材施教。
“相比班级授课制,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,将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蚌埠市实验中学校长王强说道,作为高新区名校,实验中学一直重视信息化建设,希望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,提升教学质量。而智慧课堂,成为了学校打破自身发展瓶颈的突破口。

蚌埠实验中学校长王强
课堂有效,是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标准
“智慧课堂引入蚌埠后,我们是最早组织教师去了解、学习新技术新产品的学校之一;也是最早常态化应用、实践智慧课堂的学校之一。”王强表示,2016年蚌埠市举办全国智慧课堂交流展示活动,学校组织教师展示了一节智慧课堂观摩课,通过深度参与,让老师们对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产生了很大的震动。
“虽然大家评课的角度各有差异,但毋庸置疑,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。”在王强看来,一节课之所以能够成为好课,一定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真正能够在学业上、认知上或情感上有所收获和进步。在智慧课堂环境下,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,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,从而动态调整教学,最大化提升教学的有效性。

“传统课堂里,师生交流可能会局限在眼神或语言的交流,但智慧课堂将它的内涵大大延伸了。”老师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课堂练习,并基于大数据分析,准确把握班级学情,针对性教。典型错误可以有效跟踪,逐个击破;优秀解答也能够及时提炼,在班级示范推广。课后,老师可以针对学生课上表现,布置个性化作业,发送微课,实现线上的辅导和交流互通。
由优变强,信息化课改实验出成效
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智慧课堂的价值,加强课堂效率,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管理,2017年,学校在双向自愿选择的基础上,从七年级新生中选取了200名学生,组建了4个信息化课改实验班,即智慧课堂班。第一次摸底测试中,四个班级的总平均分与普通班级几乎持平。
随着智慧课堂在各学科的常态化应用,实验班的优势逐渐显示了出来,与普通班级慢慢拉开了差距,总平均分也稳定高出普通班20-40分。“很明显,这种课堂变革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。”经过初中三年一个完整的周期测试,学校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课改实践之路。
2018年,在原有4个班的基础上,学校继续引入4个课改实验班。由于首届实验班的良好效应,第二届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了第一届。“值得一提的是,学习成绩优秀孩子的家长对智慧课堂的接受度更高。”同样是双向选择,新一届实验班级的基础优势明显,刚开始的各科总平均分就要高于普通班级近30分。
“这个优势增长的速度非常快,学生们由优变强,今年疫情过后,学校恢复线下教学,实验班的领先优势竟达到了74.2分。”惊喜于成绩提升的同时,王强更看重在信息化课改过程中老师们的改变,他们更新了思想,转变了的教育理念,开始主动接纳并学习新技术。

随着蚌埠市智慧学校建设项目的全面推进,目前蚌埠实验中学已经完成了智慧课堂在所有年级和班级的覆盖。“虽然,很多老师还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,但他们都认可智慧课堂在教学上所起到的提质增效的价值。”日常工作巡视中,王强常常发现老师们在办公室里交流智慧课堂的应用技巧,其中也不乏一些接近退休的老教师。
“三驾马车”,实现全场景教学应用
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环节融合,有效贯穿课前、课中与课后,学校在智慧课堂的基础上,强化智学网与直播课平台的应用。通过智学网实现课前作业反馈、学情分析;通过智慧课堂实现课上的高效互动、及时反馈;借由智学网和直播课平台的组合实现课后作业的布置,延伸教学效果。“三驾马车”齐头并进,智慧学校建设成果不断显现。

“如果说,技术能够真正在某个阶段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,那一定就是现在。”王强说道,以智学网为例,不仅能通过智能阅卷,将老师从繁重的批改工作中解放出来;还可以基于日常作业和考试数据,为每个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,定制学习方案。
疫情期间,学校基于智学网的应用实现各学科常态化的测试,每一个教学单元或教学周期结束之后,都对线上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与评估,及时调整策略,教学质量与线下教学几乎达到了一致的程度。
“智慧学校建设为教育全场景提供了更加便捷、更加高效的技术解决方案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希望老师能够通过融合应用,提升自身教学教研的思考方式,让智慧教育照亮孩子的梦想。”这也是王强的梦想。

